1173:意大利比萨斜塔破土动工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Torre di Pisa;英语:Leaning Tower of Pisa) [23]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 [16],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比萨大教堂的后面 [5],是意大利比萨市的地标建筑 [24],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17],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倾斜约10%,即5.5度,偏离地基外沿2.5米,顶层突出4.5米。 [8]
1173年8月9日,比萨斜塔开始建造时的设计是垂直竖立的,原设计为8层,高54.8米,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 [17] [20]。1174年,首次发现倾斜 [8]。1185年,兴建到第4层时发现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导致钟楼已经倾斜偏向东南方,工程暂停 [20]。1275年,重新开工后,采取纠偏措施 [19]。1350年竣工 [17]。1838年,一建筑师为研究比萨斜塔地基挖掘周围的地面,导致失去原有平衡,加速倾斜 [17]。20世纪末,斜塔倾斜度达到4.5度,引发对其倒塌的担忧,意政府随后对斜塔进行修缮,逐渐遏制住倾斜趋势 [19]。1990年1月起,禁止游人登塔参观 [22]。1993年至2001年间,开始对比萨斜塔进行扶正修复。2001年年底,修复工作基本完成 [22]。2023年8月,意大利举办庆祝比萨斜塔建成850周年的纪念活动。 [18]
1987年,比萨斜塔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 [21]
1890: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出生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男,名启荣,字致本,生于福建闽县南台坡尾村 [17],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1]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20世纪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30年代,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40—50年代,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 [1]
1926年,中国“红三角”牌纯碱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侯德榜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
1896:著名儿童心理发展学家让·皮亚杰出生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1897:国际数学家大会在瑞士苏黎世召开
苏黎世(英:Zurich;德:Zürich)位于瑞士联邦中北部,是瑞士第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苏黎世州的首府,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全欧洲最富有的城市。该市已连续多年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1] [18]
苏黎世全市人口42.02万(2019年), [17]面积91平方千米。 [18]市区被利马特河分为东、西两岸。西岸是苏黎世的老城区,而东岸则是苏黎世的新城区。 [2]
苏黎世是欧洲重要的文化中心,1916年出现的达达主义就发源于苏黎世,国际足球联合会的总部亦设在此地。 [14]该市同时也是瑞士的文化、教育和科研中心之一,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大学、瑞士国家博物馆等著名高校和文化机构所在地。 [2]
苏黎世是瑞士银行业的代表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 [14]瑞士证券交易所的总部即设于苏黎世。 [14]是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黄金交易市场,同时西欧70%的证券交易都在此进行。 [3]由于这里集中了全球120多家银行的总部,其中半数以上是外国银行,故其又被誉为“欧洲亿万富翁都市”。 [14]
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银行、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以及许多欧洲私人银行的总部均设于苏黎世。瑞士银行业高效严格的保密能力,使得苏黎世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离岸银行业务中心,金融方面的帐户流转约占据整个苏黎世市四分之一的经济活动。 [14]
2021年全球城市500强第17名。 [16]
根据瑞士统计局数据,2022年苏黎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4.95亿瑞士法郎,实现经济增长3.8%。
1919: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逝世
恩斯特·海因里希·菲利普·奥古斯特·海克尔(Er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1834年2月16日-1919年8月9日)生于波茨坦卒于耶拿,德国动物学家和哲学家。海克尔将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德国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了人类的进化论理论。
1927:美国科学家马文·闵斯基出生
马文·明斯基(1927年8月9日-2016年1月24日),男,“人工智能之父”和框架理论的创立者。1956年,和麦卡锡(J.McCarthy)一起发起“达特茅斯会议”并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概念的计算机科学家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被授予了1969年度图灵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工智能学者。其后,麦卡锡(1971年),西蒙(H.A.Simon)和纽厄尔(A.Newell.1975年),费根鲍姆(E.A.Feigenbaum)和劳伊·雷迪(Raj Reddy,1994年)等5名人工智能学者先后获奖,在至2021年9月获图奖的40名学者中占了近1/6,可见人工智能学科影响之深远。明斯基的代表作包括《情感机器》《心智社会》等著作。
1945:美国在长崎投下原子弹
原子弹(英文:Atomic Bomb [9]),是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亦称裂变弹。
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它可由不同的运载工具携载而成为核导弹、核航弹、核地雷或核炮弹等 [10]。原子弹是作为核武器之一,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原子弹主要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
1945年7月16日,美国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1]。1945年8月6日,美国用B-29轰炸机运载”小男孩”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 [2]。
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英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获得成功,1960年法国也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6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逝世
赫尔曼·黑塞(德语: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男,德国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在轮下》《悉达多》《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赫尔曼·黑塞出生在德国,1884年,七岁的黑塞开始写诗。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27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荒原狼》,引起了德国文学界的激烈争论。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寿85岁。
赫尔曼·黑塞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1975: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逝世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俄语: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英文:Dmitriy·Dmitri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博士学位 [6],生于圣彼得堡,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
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1923、1925年先后毕业于钢琴、作曲专业,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的演出而成名;1927年在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奖;卫国战争中所创作的第七交响曲享誉世界;1934年,创作歌剧《卡捷琳娜·伊兹迈罗娃》 [8];1949年创作了清唱剧《森林之歌》 [8];1957、1962年先后因《第十交响曲》和《第十三交响曲》引起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
分别在1941年、1942年、1946年、1950年、1952年、1968年,荣获苏联国家奖章 [5]。1954年,荣获苏联人民演员称号;同年,荣获西贝柳斯奖以及国际和平奖;1966年,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74年,荣获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国家奖
2001:中国首次利用机器人进行远程脑外科手术
机器人(Robot)是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机器人能够通过编程和自动控制来执行诸如作业或移动等任务。
西周时期,中国的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 [15]
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基本特征,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服务人类生活,扩大或延伸人的活动及能力范围。 [2]
2021年,美国1/3的手术是使用机器人系统进行的。 [11]
2023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科学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像人类一样出汗、颤抖和呼吸的户外行走机器人模型。 [12]
2025年7月13日消息,乌克兰冲突中,在一项完全由机器人部队执行的任务中,俄军作战人员首次在没有人类步兵直接干预的情况下被俘。